帮助&资讯

mooc慕课 — 学MOOC时需要记笔记吗?

2015-03-06 09:25:57

学习MOOC时需要记笔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首先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记笔记本身有什么用处?

2-记笔记的用处在MOOC时代还有效吗?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和很多其他专家一样,1910年,Seward Samuel Swayze Jr. 在《Note-Taking》一书中提出,记笔记具有两个用处:

1-记笔记的过程帮助我们学习、记忆并理解信息。

2-记笔记的价值还在于保存课堂信息,以留作后用。


而后,为了验证这两个假说,有很多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例如,在一个实验里,研究者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上课时记笔记,另一组则不记。课后,马上让两组学生参加考试(以确保学生没有时间复习笔记),最后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此来验证上课时记笔记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并理解信息。在另一个实验里,学生被分成三组,第一组上课只听讲,考试前复习老师提供的讲义;第二组上课记笔记,考试前复习老师提供的讲义和自己的笔记;第三组上课记笔记,但考试前不复习笔记。学生在复习后不久参加考试,之后研究人员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此来验证有复习笔记对学习有益(这里只是对实验的大致描述,还有很多细节保证实验科学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根据参考文献查阅)。结果,有的实验结果表示记笔记确实有这两个作用,而有的实验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时间快进到1986年,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Thomas H. Anderson和Bonnie B. Armbruster提交了一份名为《The Value of Taking Notes During Lectures》的报告。报告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记笔记的学生确实能比光听不记的学生记住更多的课堂知识要点,但是这可能需要一些前提条件:

1)该课程本身适合记笔记(适合是从课程的进行速度以及知识点的密集程度衡量的),也就是说记笔记时不会干扰学生听课;

2)学生记的笔记确实包含了对课堂内容的深加工或者至少是有益于考试的加工。


2-笔记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它可以用于课后的复习和学习,并且大量的研究也证实了考试前复习笔记对考试成绩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学生如何使用他们的笔记也同样重要。



实际上,笔记作为人脑的“外存”存在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是否能促进学生学习并理解知识就值得我们去研究思考了。正如Anderson和Armbruster的报告中结论一所指出的,可能这个作用只能在某些条件下才能生效。无独有偶,2005年,普罗旺斯大学的学者用一项工作对反应时间的干扰程度(The degree of interference in reaction time,简称IRT,单位为时间。反应时间越长,干扰程度越大)来衡量该工作所需要的“认知努力(Cognitive Effort,用来衡量人处理一项任务时所需要花费的脑力[4])”。他们通过总结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了记笔记和其他工作(如:计划、写作等)的IRT,发现在课堂上记笔记所需的认知努力仅次于写作并且大于阅读等工作。(详细情况如上图所示)因此,在此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认为记笔记确实可以促进人的学习,促进人脑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注意力也是认知努力的一部分。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记笔记具有帮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例如:Carol A. Carrier和Amy Titus在《The Effects of Notetaking: A Review of Studies》认为记笔记除了前文的作用1、2外,还具有提升注意力的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记笔记确实是有用的,并且有三个:

1-促进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2-作为记录保存,留待后用;

3-帮助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关于这些功能的研究全部都是基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的,也就是学生到教室听老师讲课,即使有些研究是直接让学生听录音磁带记笔记,但研究分析的对象却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在MOOC时代,以上这些作用是否依然有效呢?


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充足的相关研究,下面我结合一些研究成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欢迎交流讨论。我想这三个功能在MOOC时代依然是适用的。无论是在传统的课堂学习还是通过MOOC学习,理解知识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之一。正如Anderson和Armbruster在报告中所指出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记笔记能促进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有三层含义


1-就理论而言,记笔记的过程包含了人脑对信息处理的任意层次,无论是表层的直觉分析还是深层次的语义分析;


2-信息处理的层次和课程呈现的方式(主要指的是一堂课中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密集程度、难易程度)有关。信息处理需要时间与认知努力,越深入的处理需要越多的时间与认知努力。因此要想深入理解知识密度大、理解难度大的课程越需要时间与认知努力。这给传统学习环境下记笔记加上了很多限制,因为记笔记和信息处理是紧密相关的,是需要时间和认知努力的。


3-学生的学习目标会影响其记笔记。大学生在进入课堂时是有一定知识基础以及学习预期的,这决定了他能从此次课程中“带走”什么。


从以上三点来看,记笔记之所以可以促进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主要是因为记笔记的过程蕴含了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而这和学生在传统环境下学习还是在MOOC环境下学习是无关的。此外,在MOOC时代,由于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倒退观看课程资源(如倒退视频、重看阅读材料),这使得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利用记笔记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最后,在MOOC时代,由于课程资源的丰富,学习方式更加主动,我们在选择学习一门课程时我们的学习目标相对传统的学校上课更加明确,这可能使得我们在记笔记时能更加明确我们需要记下什么。因此,在MOOC时代,我认为记笔记依然能够促进人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功能二在MOOC时代可能会遭到更多的质疑。例如,在MOOC学院“大家平时记笔记么,怎么记笔记呀?”这篇帖子的讨论中,PuNaDSmile 说的“我能说我记性好么?”。再例如我在和Itsukay 讨论时,他提到的“但是如果说到学习MOOC记笔记,课堂是可以再现的,我个人觉得就没有必要记下课程的内容,还不如直接认真听讲,不懂的倒带就是了”。确实,这个世界上有一群记忆力超群的人,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记忆力还没有达到那些记忆达人的程度,我们的记忆可能真的在按照“遗忘曲线”[6]在丢失。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来辅助我们将瞬时记忆转变为短时记忆,将短时记忆,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同样还需要一种方式从长时记忆中快速检索我们需要的记忆,这些转变都需要我们的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正如前文所述,记笔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辅助大脑处理信息的功能,促进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无论在MOOC时代还是在传统学习方式和环境下,记笔记都可以帮助我们记忆知识,同时可以作为索引帮助我们唤醒长时记忆。另外,MOOC资源的免费以及可重复利用的特点确实将笔记作为课堂内容的记录的功能显得鸡肋,但是个人认为这是好事,因为它可能会从一定程度上迫使我们去思考并记录对我们自己更加有意义的内容。所以这并不能否定在MOOC时代笔记作为记录学习过程中所得的价值。就像Itsukay 后来说到的,“最后学习完之后来进行课后拓展,将拓展的内容记录到笔记中去”。


因为人的注意力所能保持时间在未经锻炼的情况下是短暂的,所以MOOC采取了将讲座视频分段,在视频中插入测验的形式来帮助我们保持注意力或者检查我们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走神了。即使如此,我发现自己在学习一些课程时依然会注意力分散甚至无法集中(尤其是课程深奥,老师的声音具有催眠效果时)。因此除了MOOC本身的努力外,我想我们自己也需要做出一些努力。在《The Science of Attention:How to capture and hold the attention of easily distracted children》中作者提到,2010年有研究显示了注意力与主动学习间的关系,更加主动的学习方法会使得注意力分散的次数减少,而演练与提问是两种最常用的主动学习方法。而Bonwell等人在1991年的研究报告《Active Learning:Creating excitement in the classroom》中指出,“他们必须读、写、讨论或者参与解决问题”。因此,记笔记也可以看成一种主动学习方式,一种我们主动总结、归纳、思考并记录老师上课教授的知识的主动学习方式,是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学习时的注意力的。


到这里,对于“学习MOOC需要记笔记吗?”这个问题,我想很多朋友都有了答案,那就是:需要。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记呢?记笔记的方法有不少,但是我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习惯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每门课程都不同,所以某一种具体的记笔记方法可能无法适应所有人。但是,每个人在尝试记笔记时都应该思考一些问题以及遵守一些原则,这样才能使得记笔记的功效发挥到最大。那么这些问题和原则是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参考资料

  1. Anderson T H, Armbruster B B, Beranek B. The value of taking notes during lectures[J]. 1986.

  2. Carol A. Carrier, Amy Titus. The effects of notetaking: A review of studies[J]. 1979.

  3. Annie Piolat, Thierry Olive, Ronald T. Kellogg. Cognitive effort during note taking[J]. 2005.

  4. Timothy D. Lee, Stephan P. Swinnen, and Deborah J. Serrian. Cognitive effort and motor learning[J].1994.

  5. Seward Samuel Swayze jr. 《Note Taking》. 2013.

  6. Forgetting Curve.

  7. Memory.

  8. TEIXEIRA G J W. ACTIVE LEARNING: CREATING EXCITEMENT IN THE CLASSROOM[J].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