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合作学习 — 疫情下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如何发展

2020-12-14 14:49:18

学校停课,即使怎样发展网上教学,教学活动已不能和正常的相比。不单传统学校,补习社、教学中心之类正规教学的支援机构也面对经济压力。如情况持续,据说结业的会有7900间之数。

公开考试也面临很大挑战。小学呈分试取消部分,只属校内性质,影响还不至太大,最致命的恐怕是DSE。这个关乎大学入学筛选、学生前途抉择都很重要的考试,试想如果取消,用什么评核方式来代替?

自然,因应疫情,考试已有变阵,例如延期、取消口试、加强防疫安全(如派口罩、确保座位距离、量体温等)、押后大学收生日期等。当然也有人预计公开试或许不能如往昔般(甚至不能)举行了,因而提出些应变「方案」:例如只考必修科、加强大学入学面试分数、较多利用校本评核作评监参考、考虑学校过去成绩等。什么「方案」都好,总之都会有漏洞,也牵涉公平原则。

原来学生自学有这么多的困难

没有人想这么样的情况出现,但出现了,是否也应思考一下旧教学模式的不善之处,以作将来教育发展改良(也不单止防范疫情)的参考?

不是疫症,似乎没有人相信学生原来对学校、教师以及制度有这么大的依赖。学生不能上课,不单教师不能面授,功课不能缴交,测考不能继续,原来学生自学有这么多的困难。过去香港学生补习盛行,不单是会考生的「恶补」,其实也是不同级别都补习,加强学童竞争能力。不这样,不能养活为数7900间的补习教学中心。从这角度看,学童的学习负担是否长期超载,到达了一个被虐待的水平?

我个人相信,香港学童的生涯的确是走着一条负载过重的道路。教育,原不应是这样的。学校课程教得浅一些,功课数量少一些,测考的重要性减低一些,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的削弱?我不信。让学童学习不这样辛苦,能留有余力做些自己喜爱的事,发展个人兴趣,练好个别体能,对长远的发展不是更有利吗?现在似乎是学童放假放得太久了,反而不知如何自学,期待上课之心从未如些殷切。当然不能上课不应是常态,但学童对学校的依赖过重,终究也非好事。

语言科口试没有存在的必要

公开试面对调整,例如英文科先拿口试来开刀。这意味着,考试内容的设计者,原先似乎就把口试的重要性放到最低,必要时取消这个部分也可被接受。但如果你相信制度的公平性,一些预设的内容临时取消,总对某部分的人不公平。我从来觉得口试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既然定得作制度的内容,就不应随便取消。比如说由高中开始,不同学校对这个部分投放不同教学时间;也有人认为口试对读、写能力较差的学生较有利,是他们用来「拉分」的依据。霎时间取消,总会对有所寄望者不利,这都是有根据的。如果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取消,为何当初又要加上这部分的考核?

亦有人觉得用校本评核来调整分数可取,理论上这说法是有根据的。自高中新课程开始,加入校本评核一项,这部分占20%的分数。原始的设计是:学生可用平时的表现来减低对公开试的依赖,减少一试定生死的压力。有这想法当然好,学童对公开试的恐惧也会相对减低。可是制度的设计者原来不放心这项「平时分」的准确性,因而学校虽然要呈交分数,可是最终要用公开试成绩来调校。换言之,学童「平时」的表现,即使不是完全无用,但重要性却不大,甚至属于可有可无。

先进国家重视学童「课外」表现

一些发达国家很重视学童「课外」的表现,其成绩计入公开试的考核中,而且信任学生自发而经学校评定的成绩,有的更超过20%的比例。香港教学设计,设有是项分数,可却不信任其可靠性,也缺适当监管,最终又由公开试调整,可说东施效颦,得其皮毛失其精粹。

由疫情严峻而看到传统教学和评核产生的问题多样化,实在足以为学习制度的缺失作周全的检视和补救,非为逃避疫情而作缓冲手段,而着实为教学和评核的水准提升制造修正。

其一,学习过于倚赖老师教导、学生专注上课、课余做习作;重视测考,因感不足而自行补习,这样的学习模式应作改变。学生不能完全不靠上课而获得知识,但课余的学习同样重要。这类课余学习应以学童兴趣为主,侧重自发,不是要完成机械化和重视死背硬记的课业。课程的艰深和繁重应作适度调整,不应鼓励过多的操练。

其二,一试定生死有诸多弊端,要改变这模式,就要加强校本评核。校本评核要真正「校本」,以不同学校的老师评监为依归。为统一其内容和评核方式,考评局应提供较清晰指引,而且要加强监管,使评核比较公平和划一。而最重要是,在公开试中所占比例,不用经公开试再加调校,使学生仰赖「平时」的学习比重增加。

其三,去除公开试中操作太繁复而没有太多效益的内容。比如口试既可因疫情取消,看不到为何平常时期不能取消。学生能力的评核已经很全面,鼓励自发学习,超越强迫学习,对学童日后自我成长,效益会更显着。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