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网上教学 — 在家进行网上学习_做好这3点非常重要

2020-12-14 14:49:18

连续数周谈到「停课不停学」和「在家学习」的种种方面。「停课不停学」,不在计划之中,也不是什么教育改革,而是因为疫情而突然而来的。疫情总会过去,「停课不停学」而出现的百花齐放的另类学习模式,不会在疫情过去后成为常态。不过,疫情看来也不会很快就过去;这段时期引进的东西,相信也不会在疫情过后就完全消失。

连续几个月的「停课」,打破了我们以往习以为常、以为理所当然的一些教育现象:教师不能再与学生面对面,学生不再在教师眼睛底下规规矩矩,要维持原来的时间表非常困难,再没有可能按原来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学生作业的安排和缴交也变了,家长再也不能不理学生了,学生需要自己安排时间与生活了……

这些打破,会让我们不习惯,会造成许多不方便;也容易使我们觉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打了折扣。有些家长甚至因此要求退学费。如此想下去,这完全是逃难生活的一部分,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纯粹是一种损失,这是完全负面的想法。

假如我们放开思想,这段难过的时期,其实也是难得的一个测试和实验过程。正面去想,共渡时艰的时刻,这段经历,也给了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需要把学生的时间塞满吗?

启示一:学校与课程。学校不能去,甚至街也不能上,当然大家都不高兴,但却浮现了许多另类的学习。人们好像忽然感觉到,原来还有这么多的途径,可以学习这么多样的知识,而许多有趣有用的知识,不是在课程里会学得到的。什么叫「学习」?什么叫「知识」?学生的眼界忽然开朗。

这当然不少要归功于现代科技,可以让我们的学习,可以无远弗届,但也引我们去想:平常我们霸占了学生几乎所有时间,是否可以让出空间,让学生也在课程以外多学点知识?而这些学习,假如没有教师的安排和监管,又有何不可?这样说,并非要全盘否定现存的课程,而是在现存的课程之外,有更多的、另类的、比较自由的学习?

以上还只是关于所谓「硬知识」。也有些学生,趁着在家学习的空间,学会了新的知识(例如某阶段的历史)、新的技能(例如乐器、厨艺)、新的领域(例如音乐)。这些,现在都可以通过上网轻易掌握。为什么没有疫情,他们就不能学这些?

还有一些,是平常不容易出现的。有小学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数学比赛。还有学校的乐队,成功在线上排练合奏。也有学校乘机加强国际之间的学生互动。

「停课」,不免使人怀念校园的生活。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忽然感到与同学共同生活的珍贵,渴望有人「倾偈」。没有学校,就没有了群体活动,青少年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样。

特别是有关健康、道德、操守、责任、权利、关爱等等素质的养成,就不容易在网上做到。中国香港的学校,课外活动素来丰富和蓬勃,将来复课,课外与校外的学习生活,是否会觉得更加珍贵,而需要增润、提升?

「不可控」的学生也能学习吗?

启示二:教学。教师的感受最深:以前是习惯性地进课堂,按照自己的设计,自己讲什么,要学生做什么,都有安排。教师讲的,基本上可以假设学生都在听,也能听得懂;课上做的,基本上可以假设学生能学到东西;学生要是有困难,在课堂上不难发现。现在转到网上学习,这些假设都要重新考虑。

大多数教师,平常在课堂上都是讲讲听听,观颜察色,继续讲。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这几乎是潜意识的习惯。转到网上,那是另外一个故事,需要另外一种安排。听一些教师讲他们转变的过程,其实是在考虑学生如何学,而且是在只有微弱监控的状况下如何学。这个思考过程,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跃进。其跃进的地方,不是用了新的科技,更珍贵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移到「学」。也就是说,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办法,因而也会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升到新的水平。

在课堂里,学生基本上是可控的captured audience,完全不可控的课堂,在香港很少见。换到了网上,遥距授课,学生就变得「不可控」,就令我们想到,需要「可控」吗?平常,成功的课堂,「控制」不是一个问题,学生与教师一起经历课堂的活动。但是即使如此,到了网上,没有了面对面的亲切,没有了群体互动的气氛,如何让大家仍然可以相聚在一起?事实上,很多教师很快就掌握了。这是另一种飞跃。

时间表,一节课35、40分钟,教师一个人乾讲,已经不容易;要学生对着荧光幕,聚精会神坚持如此长的时间,实在不容易。因此,很多教师都把「讲」的部分压缩,让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看书看片、休息,效果甚佳。其实,即使没有疫情,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改变时间表,从一块块均分的「小豆腐」,转为多种模式:长短不一、小息放长、半天活动、集中时间围堵一科等等。现在网上学习,彷佛放开了边界,可以自由考虑如何分配时间了。对于学生时间的运用,平常是惯性的依循,很少有人质疑。疫情过后,校内时间的安排,也许会有新的考虑。

教师与学生需要怎样的交往?

启示三:交往。平常在学校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除了课堂,就是班主任。香港的学校,班主任的概念有许多种。相当多保存着大陆学校传统,用现代的话来说,是让班主任成为一班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堂」,在网上如何处理?有些学校,平常班主任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是「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才会与学生交谈。有些学校,则教师与学生交往密切,成为朋友,甚至课后还有社交媒体的结群。

「停课」以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就显得非常必要。不少学校,把一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定时与学生交谈;也有教师定时与每一个学生交谈。这样做的学校,教师大都觉得与学生的关系拉近了;对学生的生活状况,反而更加熟悉了。以往隐藏在校服底下的学生个性,现在变得明显了。

笔者还没有了解到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同班的同学,互相之间有密切的交往,是意料中事。不知道高班与低班之间,平常的是否也有学校安排的交往(例如House的组织)。有时候,高班学生与低班学生交往,一方面可以分担对低班学生的照顾,另一方面对于高班的学生自己,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

启示四:测评。往往一提到学习,就想到测评。理由是,不测评,怎么知道学习是否成功?这是一种根深柢固的概念。本栏讨论过多次。在家学习,测评往往就不可能很严谨。排开家长「代做」不算,第一,在家的测评,不太可能是闭卷考试;第二,很多在家学习的结果,无法用标准的方法去测评。

测评是不容易过的概念「关」。学校和教师,总是对于批改、测验、分数,耿耿于怀。好像对于作业不加批改,对于测验不加评分,就欠了学生的。其实,学习的成果在于应用。学生能够以作品、制作、创作表达自己的学习,就是最重要的测评,也是学习成效最好的呈现。假如「不一定要考」逐渐成为信念,就可以把比较严谨的考试,缩到最少;保证不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就下跌。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