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数字化教学 — 科技与教育:喜与忧

2020-12-14 14:49:18

最近探讨科技与教育关系的会非常多,在内地,探讨AI的教育会议,今年起码有七、八个。11月2月之交,笔者连续参加了几个会议:教育30人论坛(CE30)在深圳的第二届「教育发展前沿峰会」、OECD有关AI与教育的项目会议、CE30在北京的年会;另外一些小型的关门会议,和一些原来与科技没有直接关系的会议。感到: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到了一个可以暂时分析一下,清醒一下头脑的时刻。

社会巨变 碎片共享

为此,设想出一个科技与教育关系的矩阵。这个矩阵,是最大概的扫描了一下中国香港与内地的现状。矩阵的第一个维度,是科技与教育关系的关注点,大概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教育以外:社会变了,学生会面临怎样的社会,需要教育可以做些什么?另一类是教育以内:学生学习会起什么变化?教学、教师、学校会起什么变化?这两类,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矩阵的第二个维度,是对以上的关注点,提出四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一、什么已经在发生变化?二、教育目前如何应对?三、还有什么可能发生?四、有什么需要审慎探讨的?

下面尝试展开一下:

一、社会形态变了

由于科技的发展──人工智慧、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将会使许多现存的「中心」(如商店、邮局、银行、律师行、会计师行、餐厅、诊所……)逐渐消亡或者功能减弱,而出现「共享」经济、「共享」社会。大型的机构正在没落。社会正在不断碎片化。科技将会加速社会的碎片化过程,个人将会愈来愈孤单无助而前途不定。

教育如何应对?拓展学生的学习经历,似乎已经是全球的共识。年前大陆11个中央部门,提出「研学旅游」作为中学课程必备的一部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把学生关在狭隘的几个考试科目里面,再也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是为学生准备未来。

值得审慎探讨的是:由于社会的碎片化,个人的行为,已经不能依靠机构的内部规管,因此必须加强个人的道德伦理素质。现在世界各地提倡的「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须。

现在有「后物质世代」的说法,用来形容21世纪出生的青年。他们不在乎就业、收入、地位;反正在现实生活里,这些对于他们不过是浮云。整个欧洲青年运动,主题是「气候」,而不是他们的切身利益。值得注意!

二、技能形态变了

人们普遍相信,现在的社会,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因此要学生尽早掌握最新的技术。

在教育里面,于是一窝蜂地提倡STEM(科学、科技、工程、数学)。原来是这方面匮乏的美国概念,变成了全球的热潮。假设的是:科技愈来愈发达,下一代必须追上,因此要在科学技术的份量上加码。

世界各地都在主张学生学习「编码」,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基本原理。国内也有不少热心的机构,已经研制出世界少有的中小学编码课程。各式各样的智慧玩具、小型机器人……,已经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遍地开花,也变成是最热门的生意。

学新技能 切忌盲跟

需要谨慎探讨的是:未来社会需要的技能,就是编码吗?最近听到一位香港人熟悉的国际教育工作者,他说:「编码,也许迟早与数学的『三角』一样。」意思是,迟早会变得陈旧。1997年访问新加坡,教育部一位管科技的说:「一项科技最发达的时候,也是它被遗忘的时候。」也就是说,人们将会自然而然使用这项科技而浑然不觉。

凡是世界上一窝蜂热门的东西,不跟,也许很难。但是应该头脑清醒︰不能不跟,又不必紧跟。在考虑新技术学习的时候,可以放在更加宽广的一个学习框架里面。比如说新加坡、大陆内地、中国台湾提出的对人的素质(素养)的要求。而不是把科学技术放在独一无二的高位。

三、沟通形态变了

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面目全非全新的人际沟通形态。很大比例的人口,不论是富国、穷国,不论是城市、农村,大比例的人,都生活在网上的社会里面。网上的人际交往,已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的、不可逆的人际交往形态。由美国总统选举与英国脱欧开始的「后真相社会」,正在全球蔓延。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政治观,可以因为个人化的媒体作用,而顷刻改变。社交媒体,已经发生武器化(weaponisation)。在全球各地发生的社会不安,社交媒体平台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教育界注意了吗?好像没有多少迹象。全球很多地方的学校,还在「是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这类已经变得鸡毛蒜皮的问题上挣扎,而学生早就生活在他们的虚拟世界里面了。

虚拟社会 教育胡为?

值得认真探讨的是,我们教育界有没有注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我们周围和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可以审视一下;往后想一想,对孩子会是怎样一种影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四、学习形态变了

我们假设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主要来自学校、课程、课本。但是学生的学习,已经超乎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前大家已经看到,如前述,学生需要有宽阔的学习经历。在课堂以外、学校以外、在社会上、在自然界、在另类的社会文化,体验、经历、磨炼。

现在的青少年,完全有能力在网上找到教师家长也没有接触过的最新知识。但是他们在网上获得的,绝对不是纯粹的知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是在一个群组里面的小圈子共识(groupthink)。在香港,则更因为网上的鼓动,变成街上的群众运动;于是本来是网上的虚拟观感(perception),却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现实(reality)。

当学生的基本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已经脱离了我们一直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底线。我们怎么办?是同情、谴责,还是探讨、反思?

当我们教师和家长还在努力把孩子关在传统的教育框架里面,希望他们在几个科目里面努力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另一个世界远离我们而去。在当学校、课程、课本的功能,逐渐退居的时候,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需要的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我们想过吗?

五、科技进入教育

那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这一点可参阅 〈人工智能与学校教育〉,此处从简)。在这方面,大陆内地走得很快。有几个领域,发展是很明显的。一个是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方案、步伐学习。另一个是运用大数据,可以全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再一个就是模拟教师的教学,理由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大陆走得快,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国家还没有感觉到的。其中已经引起教育界关注的,也是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有几方面。

第一、目前是科技界积极进入教育,教育界似乎有点不设防。科技界往往不太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太在意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不经意地也许在加重和固化一些陈旧的理念和活动。目前在内地最能赚钱的,是号称「自主学习」的「刷题」,即香港称为「操卷」。第二、科技进入教育,往往要「精准化」分析与模拟,很容易把学生变成一堆堆的数据,而这并不是教育学生的方向。当然,这些都牵涉到人与机器的复杂关系。有机会再详细讨论。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