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STEAM教育 — STE“A”M 的创意表现

2020-12-14 14:49:18

关注创意教育的年代

在过往的文稿曾提及,因为以前的工作关系,在千禧课改期间,通过省览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规划,总结出两个层面和四个重点范畴:人本与人文教育(Student-based and Humanities);创意与创新教学(Innovative and Creativity)。所以推动创意教育成为香港课改的关注项目,当时建构核心学习素养所定的九种共通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思考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研习技能,本质上都和创意学习和创意表现有关。

笔者很早时期已在不同的创意学习讲座,提及美国一项2011公布的研究揭示,搜寻引擎Google不仅助长了大家对互联网的依赖,还改变脑袋选择记忆的方式──自动筛走可以随便搜寻的内容。研究发现,当我们知道某些资讯是网络上俯拾皆是的话,我们的大脑便会对之「选择性失忆」,但会费神记住不易从网上找到的材料。大家逐渐习惯把脑袋的搜索功能,「外判」给电脑去做。而人们一旦毋须费神去死记日子、名字等「事实」,反而有助集中精神,掌握抽象概念和在创意上动脑筋。科学家称这种令人选择性失忆的现象/趋势名为「Google效应」(内地可改称为「百度效应」)。前微软高管李开复认为,搜寻引擎将人脑从记忆中解脱,可以更专注于思考和有利创意表现的事情上。

笔者在千禧年始,为参加北京一个艺术教育论坛搜集资料时,有感网络资讯爆炸,书刊上的知识大都落后5至10年,而且和后现代强调用家自行建构知识和定义概念的理念不符。想像千禧年以后,人们对知识的探求会一如上述Google效应,每个人都有机会自建个人虚拟信息空间(即时现在所说用的「云」),所以对书本的需求会愈来愈低,只有拿到印刷厂切割,黏合上色,制成纸砖,便是下面这件纤维艺术创作──「千禧砖」。

事实证明,课改15年,在中小幼大力推动各种促进创意表现的学习活动,例如阅读学习、专题研习、综合学习、通识教育、校本课程等,香港学生在多次国际性学生学习能力评估,都有骄人表现。其他多元创意,例如2011年8月,香港中小学生在大陆科技创意大赛共夺44个奖项,当时已冠绝全国。2013年7月翁佑中学在澳洲立体电脑动画国际组别比赛。凭3D动画分别夺得冠、亚、季三个奖项,更是再破大会纪录,连续六年获得国际组别冠军。 香港学生能力国际评估中心(HKCISA中心)于2015年4至5月期间,邀请了全港138间中学、1600名学生参加,在电脑程式提供的模拟互动情景中搜寻和探索,从而解决难题,亦要求学生家长和学校填交问卷。2017年11月公布结果显示,香港成绩在新加坡及日本之后排第三。上述例子,都是我认为香港在推动STEM+教育有创意优势的佐证。

STEM +“A”代表什么

目前普遍理解,STEM是基于在四个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门学科的跨学科的应用教育课程。一般来说,STEM教学着重把四个学科整合学习,而不是独立成科,并融会贯通地把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2011年,美国维珍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学者Georgette Yakman更提出加入文化、艺术元素“A”,以回应千禧年代强调创意教育和文化学习的课改主调,所以STEAM成为课程设计的变奏。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陈怡倩教授在《统整的力量:直击STEAM核心的课程设计》一书,曾解构“A”的多元含义:

目前大家都会接受,“A”属于文艺创意范畴,不是STEM教育的附属物,是STEAM不可或缺的元素,会存在于各个相关学习领域(KLA)内,也可以是过程中一种综合学习表现。

很多时学校和老师在进行STEM课程规划和教材设计,对「创意」的理解很空泛、很模糊,不太掌握“A”的定位和表现评估。所以个人在研发《STEM+校本创意课程研发方案》时,特别照顾老师对“A”的学习融合,以及如可在学科层面、技术及器材掌握,以及专题探究过程的创意学习目标设定。其实“A”可以由学习内容带出来,也可以利用多元学习策略去促进。因为大部分地区目前的教师培训,基本上仍是分科研习为主,所以研发方案的「金字塔式」课程建构,就是方便中小幼教师,先从自己的主科学习内容入手。但当中教学设计,在培训时除要求惯常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意目标(三维目标)的设定外,会指导加入学科「创意目标」。当然,若果跨科综合学习的程度足够,再配合「人文教育」的取向,研习的探究主题,能从生活、家庭、社会情境出发,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也肯定会包含文艺元素。

创意与创造力如何体现

简单补充,「创」可理解为打破常规;「造」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有实际意义可解决问题的事物。知识与技能和创造力是两回事。创造力一如智力是不能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只能透过鼓励、诱导和激发。要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创造精神,首先要营造环境(学校教育情景与家庭环境)给他们去「创」去「造」的推动力。现时校内/校外的STEM学习,大部分都看重有否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出现。但事实上,现今科技发达、资料灵通,Big idea不容易出现。

所以在现代教育,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创意表现,而非只瞄着创意成果。我会向老师强调,必须学习观察和发现不同程度的「微创意」、「微创新」,即一个人产生新思想、新事物的徵状,或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倾向。例如在《我的梦想号──最佳摺纸飞行器设计》教材,强调促进与学习主题各种设计因素的应用思考;鼓励动手和主动参与学习;接受试错和不确定因素。在《中草药与生活》主题,重视提升学生创艺学习的兴趣和科普探究意识;推动自主探究精神。

个人一向倡导创意由幼儿开始,退休后回归幼教推动幼儿艺术创意教育。从幼儿的观察领悟到情意动而生美感,美感由觉察开始。个体运用感官功能,察觉环境事物,对不同的事物形态作比较认知,引发想像。透过不同媒介的语言,表达内在的意念、感觉、情绪和想像。可以透过丰富和多元的环境,让幼儿发掘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引导幼儿欣赏四周的事物,培养生活情趣;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鼓励幼儿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受;最后培养幼儿的创意及想像力,并享受创作的乐趣。这些原则都可以应用到学前STEM+教育的创意发展上。

另外也建议几项有利STEM+教育在提升创意表现的教学取向:

  • 创意与创作并重:学习过程与结果同受重视
  • 知识与技能并重:知识、态度与技能相互提升
  • 指导与诱导并重:基本能力与潜在能力充分发挥
  • 规范与开放并重:学习目标与个性发展取得平衡
  • 普及与提高并重:通才与优才的需要得到照顾
  • 单一与多元并重:专科发展与综合能力相互促进
  • 能力与感受并重:能力表现与感情传递有机结合
  • 个体与社群并重:感知经验与人文关怀适度彰显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