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资讯

传统教育 — 认知负荷理论论(cognitive load theory, CLT)是什么?

2021-01-25 11:49:15

澳洲心理学家 J. Sweller(史威勒, 2007)认为人类的认知來自类似大自然的演化,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 CLT),延伸出教学策略。认知负荷理论指特定工作加在个体认知系统时所产生的负荷量。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加长期记忆中的知识,欲达成此目标,就必须考虑人类的认知在处理新信息时,其工作记忆的容量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如何有效率地呈现信息,來降低工作记忆的负荷量,促使信息从工作记忆存入长期记忆,即是认知负荷理论所关注的。

Sweller在认知负荷理论中,提出工作记忆运作过程中,会产生三种认知负荷类型:

(一)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内在认知负荷來自教材内容本身的难易度,这取决于元素间互动的程度,而与教材呈现方式无关。对于低度互动性元素而言,其所产生的内在认知负荷较低,这是因为学习各个元素时,每一个元素都是独立而不受其他元素的影响;相反的,对于高度互动性元素而言,则内在认知负荷将随之增加,这是因为在工作记忆中必须要同时处理所有相关连的元素。

影响内在认知负荷除了教材本身的难易度外,学习者的先备知识 亦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在学习相同教材时,缺乏先备知识的学习者容易产生较高的内在认知负荷,而具有先备知识的学习者则有较低的内在认知负荷。

(二)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

相同的教材内容以不同方式呈现时,对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荷,称为外在认知负荷。若教材的资料呈现或信息组织等方面设计不当,将会占用工作记忆资源,产生较高的外在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尤其无法通过删除部分元素來降低高度的内在认知负荷时,如何适当地呈现教材内容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就更显得重要。

因此,教学设计者应致力于适当地组织信息与呈现资料,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让学习者利用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來处理新知识。

(三)增生(有效)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

通过教学设计來吸引学习者专注在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或基模建构,而此教学设计虽然会增加学习者的负荷,但可以帮助建构基模,称为有效认知负荷,为外在认知负荷的一种。

但这只有在认知负荷的总量(内在认知负荷与外在认知负荷的总和)没有超过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范围时,适当地引入有效认知负荷才有意义。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上述三种认知负荷彼此是相加性的,三个相加的认知负荷总量不能超过人类的心智资源 (mental resources)。

广告位
即刻开始,免费体验 EduSoho 强大功能